時間飛逝,這已是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的第三個春節。一如往年,我們在本期呈現“記者過年”的專題。
如果用新聞視角去觀察尋常生活,你會發現,周邊的人物與故事會變得有趣,沉淀于小家庭里的細節往往勾連著大社會的背景。有的記者嫁了,決定來自兩個家庭囿于疫情的云端會議;有的記者家庭聚會,一盤菜里端出的是地域風俗差異;有的記者回村拜年,親情的牽動來自祠堂祭拜的古老族規;有的記者原地過年,憶起的是禁炮令前的鄉鎮爆仗市。
這是記者與讀者的奇妙相會,它不是來自新聞現場,而是來自生活縫隙里。
如果用新聞視角去觀察尋常生活,你會發現,周邊的人物與故事會變得有趣,沉淀于小家庭里的細節往往勾連著大社會的背景。有的記者嫁了,決定來自兩個家庭囿于疫情的云端會議;有的記者家庭聚會,一盤菜里端出的是地域風俗差異;有的記者回村拜年,親情的牽動來自祠堂祭拜的古老族規;有的記者原地過年,憶起的是禁炮令前的鄉鎮爆仗市。
這是記者與讀者的奇妙相會,它不是來自新聞現場,而是來自生活縫隙里。
記者過年
-
我是不是小鎮做題家?丨記者過年
-
老人省吃儉用,卻為保健品一擲千金丨記者過年
與我分隔兩地,“小李”沒少幫忙照顧母親。她對小李心懷感恩,這才買了幾千元的磁石項鏈和護腰。 為了避免家庭矛盾,很多老人選擇不告訴兒女。 -
爆仗市和“大白皮”丨記者過年
我小時候膽子曾經極小,母親常笑我,說我那時買了爆仗,自己不敢放,找別人代我放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東北人重金置辦三亞房產, 為了在“第二故鄉”過冬丨記者過年
春節期間,三亞小鎮很少放晴,這恰好抑制了過剩的陽光與燥熱。東北人阿蘭買下的房子,不遠處就有沙灘,望向大海,白天船影重重,夜晚燈光點點。阿蘭覺得“心曠神怡”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四川公公以為備了“國酒”,結果我拿出了“果酒”丨記者過年
這是我婚后的第一個春節,雙方父母來到我們廣州的新家一起過年,本以為能在嶺南過一個溫暖的年,沒想到卻遇冷冬。出乎意料的是,浙江和四川的生活和思維習慣發生碰撞,留下了很多有關柴米油鹽的珍貴回憶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流動中的春節丨記者過年
后來長大了一點,看馬爾克斯的《百年孤獨》,看到那個陷入了時間循環的馬孔多小鎮,我總會想起故鄉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重逢在大年初一的客家祠堂丨記者過年
工作后,親朋好友們把寒暄時“考博士”的客套話換成“今年討老婆”。他們中的許多人,一年里只在大年初一回到村子,祠堂的短暫重逢,是我們一年中的唯一交集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村里蓋起了18層住宅樓丨記者過年
要啟動項目,就得先支付村民魚塘和土地的補償款,每畝每年1400元。資金從哪里來?后來,姑父決定自己墊資三百多萬,一次性付清了村民5年的補償款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超級體育迷媽媽的北京云冬奧之旅丨記者過年
這是我們一家三口第一次在首都北京過年,我媽在整座城市尋找冬奧元素?!半x舉辦冬奧會的地方這么近了,也沒親眼看看現場?!彼行┻z憾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當老家出現一例新冠病例丨記者過年
從1月27日上午通報確診1例病例到1月29日通報區域核酸檢測完成,我的家鄉用極快的速度完成了這次突發事件的處理,隨后大家就無縫銜接投入到熱鬧的春節氣氛中。 -
當父親成了基層防疫工作者丨記者過年
除夕當天,父親從單位回家了。見到我,第一句話便是呵斥:“你擱這兒瞎溜達啥啊,核酸做沒做啊,回來跟社區報備了沒有?” -
當我們談論“年味變淡”時,我們在談論什么?丨記者過年
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爸媽在“云端”把我嫁了丨記者過年
在相互理解體諒的溫情之下,鏡頭放偏了、畫面太暗了、語音延時聽不清等“小瑕疵”,都沒給特殊的線上會面帶來影響,雙方父母就在“云端”首肯了這門婚事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失望的春節檔丨記者過年
我得出了一個結論,考慮到2022年春節檔的票價如此離譜,真還不如去新開的環球影城玩一天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虎年春節的潮汕,沒有“營老爺” 丨記者過年
祭拜,是潮汕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儀式感,圍繞這些“老爺”的誕辰、忌辰,在每年正月,各村組委會還會專門舉辦盛大的“營老爺”活動,聲勢浩大。 只要參加了工作,就要給長輩、家族里的小朋友,或者是來拜年的小朋友發個紅包,有不少朋友調侃,在外辛苦掙錢,回家過個年,“一夜回到解放前”。 老家的人,似乎也不太關心國際話題,坐下來談論的都是家里長短、姻緣孩子,不喜歡常??偨Y、提煉或感慨,只在乎你又發現了什么好玩的事情,吃到什么獨特美食。